智能是什么呢,我认为智能就是一个主体(一台计算机,人,动物,植物,一群人,一群蚂蚁,一群细菌真菌等)能利用主体内制造的关于世界的仿真模型对下一步世界的发展运行做出预测,那它就是智能的了,只是也有高低之分。 这之后它可以不做什么(一个将死的老人他什么也做不了了,但思维仍在运转,他没能做图灵测试,但我们知道他是智能的)或做对本主体有利的事或做利他的事(如父母保护孩子)。一般情况下智能高低分为计算机《真菌《植物《低等动物《一群蚂蚁《高等动物《个人《一群人。 在一开始主体是如何建立这个仿真模型的呢?计算机是靠人输入的,真菌、植物是靠体内和环境内的信息素,蚂蚁是个体神经细胞感知和体外信息素相结合,动物和人是靠体内的神经细胞感知,一群人是靠个体感知和语言。但它们的初始模型都有基因排布的成份,越低等的智能基因初始排布的成份就越大,比如细菌和真菌这一类,它们的模型几乎完全是基因的记忆回放加一点点的变异。 最理想的智能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就是有一个主体拥有了可以操纵另一个宇宙将它排布成我们这个宇宙现时刻的样子,然后在一瞬间对每种行为运行出后果看哪个对其想做的事有利而行动,类似电影《源代码》讲述的。但这只是理想,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只能接近于此,因为这还有个蝴蝶效应。而在我们没法控制另一个宇宙之前我们的人脑是怎么得到这个仿真模型的呢,这个仿真模型又是怎么运行的呢? 由一个宇宙内的物质构成的这个宇宙的仿真模型再怎么大也不可能完全一一对应代表这个宇宙本身,就像所有的质数即使无穷多也不能一一对应代表所有的整数一样,因为整数包括质数本身。所以它只能颗粒化代表,就像你看大幅的广告牌,它远看很好,但近看就是一粒一粒的整个色块组成的。而且这个世界之大如果主体只把一幅景像的一小块区域扫描下来而没有整个扫的话那你的世界就会很小,像是一只井底之蛙一样,抑或像盲人摸象,那这个主体对其它事物的预测也是不准会偏差很大。也还有一种就是你没有按一致的间隔扫描的话也是会失真的,但有意的不一致间隔扫描如果用的恰到好处的话也是能很好的预测准确的,因为它把关键点扫下来忽略掉不起作用或影响不大的地方,这样就节约了神经元数量得以让节约下的神经元记录更多的事物,这就像计算机的压缩算法,把一张原声无损的唱片压缩成只有两三MB甚至几百KB低质量音质。既然注定无法完全准确那就只描绘粗线条,这好比中国的水墨山水画。 那么这些神经元是怎么知道现实世界的哪些才是粗线条哪些是该忽略的呢?它们也不知道,它们只是胡乱的从各种感觉器官和图中的内感激素情感刺激区和运动状态反馈中得到的刺激信号向周围0.5毫米外一层扩散(向上和向下是向正下方和最近近邻但触手很少而在同层次内很多却不向最近近邻扩散,似乎是防止同层内过分串扰)而这种扩散是会留下以刺激点为中心最强每间隔0.5毫米向外逐渐减弱痕迹的(时间流逝也能让其减弱,不是很深刻的事情时间久了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一开始只是一些零散孤立的记录点,但随着记录越来越多这些点强度环境开始相互影响。两个间隔不久又离得近的点连成一条直线匀等的强度,一排点也能连成一条线,它从脑球的一边跨越大半个脑球曲曲折折的连到了另一边成了很长的一条线,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一个刺激点能扩散多大范围取决于它周围的旧的强度遗留痕迹,这就像是一个变种能不能活下来繁殖多少后代占多大的领地取决于环境挑选适者生存,但大脑中这一过程比自然界快非常多,这正是威廉*卡尔文说的思维是瞬息间的达尔文过程!你见过很多张脸,变化的是有无胡须脸色黑白黄不变的是总有一张嘴两眼睛一鼻子两耳朵每次看到一张脸总有它们的刺激信号所以它们在你脑中的强度痕迹是最强的而胡须不一定每次都出现所以胡须只是次要的粗线条。一般一个信号都是只能独自向上传一层,在同层传的比较多。同层传的越多,就有越多被传过的帮手一同帮它把信号向上传,就像一个金字塔形状。一张脸中嘴是一定会出现的,它的遗留刺激痕迹是最强的,当这个信号再次出现时在同层内传播得最多,帮手也是最多的,而金字塔的底座越大塔就越高,越是神经连接顶层越是重要的粗线条,记录的也就越抽象。 看一下图中的必要区和沉余区一,如果没有了沉余区一那必要区将是各个分隔的,你将不能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联系起来。而沉余区一太薄了也是不行的,两个感觉区的联络多是靠上传到某一点有交绘处。低等动物都没有内激素情感区连接以上的部分,它们是凭直觉感情做事的。沉余区二以上部分都是开始有自我意识的区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