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脑》前言
1940年5月10日,德国向西线发动进攻,主要目标就是百年宿敌法国。双方的兵力对比为(以下参见维基百科“法国战役”条目):法英等国联军:144个师,13,974门火炮,3,384辆坦克,2,935架飞机,总计3,300,000人。德意轴心国:141个师,7,378门火炮,2,445辆坦克,5,638架飞机,总计3,350,000人。
从数字上看,法国陆军更强大,德国空军占优势,双方总体来说势均力敌,很有可能陷入到像一战那样长达数年的胶着战中。但结果却让世人大跌眼镜,德国在不到6周时间内就击败了一战的战胜国和主力军法国,迫使其投降。其中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德两国战略思想的不同。
正如法国的一位参谋评价的那样:“这些为联军拟定计划的法国将军们,还长着一颗1914年的头脑,完全不能够应付这种新局势。”法国的将领们对即将进行的作战抱有一种盲目乐观,这种乐观来自于那条绵延东部边境数百公里、耗资50亿法郎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信心无比地说:“法国能够凭借这个筑城工事系统进行战争,一如英国之凭借英吉利海峡。”对此德国将领古德里安提出质疑:“为什么有用来构筑要塞的那么多金钱,不把它用在机动兵力的加强和近代化的工作方面去呢?”
与法国人龟缩在一战式的堡垒中不同的是,德国人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大胆的战略思想。作战参谋们在施里芬计划的基础上不断修改,相继提出了黄色方案和曼施坦因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绕过重兵把守的比利时中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