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eheart的头脑风暴
注册日期:
2013-09-16 15:53:09
上次登录:
2016-05-11 02:38:27
邮件地址:
saintpal@163.com
兴趣领域:
数学,物理,人工生命,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
  
总共2页 1 2 >跳到
  相信列位都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主张有所了解。概括而言,该主张认为:一个理论是科学的,因为它可以被证伪。该主张的关键论据之一在于证实和证伪的不对称性。其论证大致如下:科学命题都是全称命题,而全称命题的证实都是极度困难的,而证伪则相对容易。作为一个例子: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主张,只需一只白乌鸦的存在就能否定。基于该主张甚至可以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例如:若我们从黑箱中摸球,前面100只摸到的都是红球,那么以下两个假定(均与目前的观察结果吻合):“(1)黑箱中都是红球”,(2)黑箱中存在各种颜色的球‘中,我们更应该接受(1),因为这样使得理论显得简单且更容易被证伪。(波普尔认为,归纳推理对科学而言是不必要的,原则上可以用证伪主义的原则来选择接受的理论)容易看出,如果第101只球是绿球,那么(1)即被证伪,但(2)并没有被证伪,所以(1)具有更强的可证伪性。通过一些粗糙的类比推理,证伪主义理论还能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和奥卡姆剃刀取得共鸣,即:简单的理论倾向于极端,也即是容易证伪。因此通常应该选择尽可能简单的理论。证伪主义理论本身在科学哲学领域也饱受批评,在此不提。因为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批评没有击中这个理论真正的要害,也没能找到足够好的弥补方式,真正的问题在于:它试图主张的证实和证伪的不对称性其实在科学中是不存在的。其错因在于其前件”科学命题都是全称命题“并不正确,显然,”二维强关联体系中允许存在不服从玻色和费米统计的准粒子“并不是...
阅读(2166) | 评论(5) | 收藏(1)
2015-04-08 03:43:59 

   
A computable universe的编者Hector Zenil及其合作者发表的文献Image Character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by Physical Complexity 中,证明了虽然“物理的复杂度”不可计算,但稳定的近似依然具有在图像处理上的应用价值。在这里,所谓“物理的复杂度”指的乃是C.H.Bennett早在1987年定义的逻辑深度,名称来源于逻辑深度的研究动机为量化物理系统的复杂性(见Logical depth and physical complexity)
 逻辑深度(下简称深度)与Kolmogorov复杂度(下简称复杂度)密切相关。指定一台适当的通用机作为参考机,二元数据的复杂度定义为在参考机上运行并输出该数据的最短程序长度,而深度则定义为该最短程序生成原数据所需的步数【1】。研究揭示复杂度极高的数据应具有随机噪声的特征,而深度极高的数据则具有高度复杂的结构性特征。因此,复杂度往往衡量的实际上是“随机”,而深度衡量的才更接近我们直觉中的“复杂”概念。
 由于恼人的不可计算性,逻辑深度的研究常常被局限于纯理论方面。但同样不可计算的Kolmogorov复杂度早已通过近似方法被应用于基因谱系和语言谱系的分析,音乐风格的机器识别,数据挖掘,复杂网络的表征,交通流和蠕虫病毒的研究,改进支持向量机的训练算法等方面,对于数据规模较大的情况,常用的近似办法是用各种性能优良的压缩算法(gzip,bzip2,PPMZ,Deflate,Lempel-Ziv,Context tree weighting等)对数据进行压...
阅读(2629) | 评论(3) | 收藏(1)
2015-02-23 14:33:56 
  首先用维基百科代劳解释图灵测试
其次请读者注意人工智能哲学和弱人工智能的算法研究间的差别,然后上正文:
1,我认为没有必要拘泥于这测试的原始形式,原始形式的图灵测试要求测试者用设备和看不见的陌生对象交谈本身就会使测试者无意识地提高警惕,但这种警惕在我们生活中用来判断别人是否具有智能时并不存在。这点是有违图灵测试背后的无差别原则的。
所谓无差别原则,就是“判断机器有没有智能的标准应该和判断别人有没有智能的标准一样”。如果测试者怀疑机器不具有智能,那么,在同样的情境下,他其实也应该怀疑自己以外的所有人不具有智能。因此,为了使这测试体现出更多原本的精神,应该尽可能多地排除所有让测试者先入为主地怀疑对象不是同类的因素,特别地,这包括测试者觉得“自己在对机器做图灵测试”的意识,因为在生活中测试者判断自己的亲朋好友具有智能的时候显然是没有“我在测试什么”的意识的。
反过来,原始形式中仅依赖于英语会话这点也是有局限的,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测试者判断新认识的朋友是“有智能的同类”时,是在友好的氛围下透过各种包含肢体,表情,语言等要素的活动进行相处而非仅仅在分隔的房间进行会话。当然,不可否认,测试者先入为主认为“对方是人类”这点大幅加快了这种进程,但这点是自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理想的测试应该让测试者同样先入为主地认为对方是人类,而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据很大程度来自对方的人形外观。
针对图灵测试的批评中有一类是...
阅读(1454) | 评论(3) | 收藏(0)
2015-02-08 06:32:42 

   On the assassination of Goldcola against King Zheng

我得说,我不是故意配上英文标题的,实是因为这本科幻小说乃是一篇大刘写来宣传自己代表作《三体》英文版的衍生作,刘家另一位圈内人刘宇昆将此作译为英文版供我等先睹为快,然后中文版尚未出版,没错:
中文版尚未出版 
文版尚未出版 
版尚未出版 
尚未出版 
未出版 
出版



所以我去啃生肉了
 一部代表国内中文科幻的最高水准的名作的衍生作居然中文没出,先出英文,这已经是很大的槽点了
 这作的内容放在硬科幻中也是很违和的,当然你硬要拿去跟无厘头穿越剧比那也没办法
剧情从各位高一小盆友熟悉的荆轲和秦舞阳进入秦王大殿的固定存档点开始读档,陈词滥调的过门后是喜闻乐见的图穷匕现
然后咱就在这里见识到了始皇还有着King Zheng这种奇怪的马甲

此时荆轲使用destiny click开启隐藏选择肢,把匕首尖端对着自己心口,使用了技能“只求一死”
King Zheng和他的守卫都默了,数秒后秦王开口说:“不必了,闻君精于口♂舌,留下来侍寝罢”
和所有同类心灵鸡汤剧情一样,荆轲就这样顺利地秘密转入了秦王阵营,原主太子丹等浑然不觉
那么问题来了,保密工作哪家强(大雾)同行的秦舞阳哥就这么坐观荆轲卖队友真的大丈夫(虽然原文也是没刷到任何存在感)
自刎献头的樊於期的脑袋该吐血了:荆轲,你脑袋屎架...
科幻    书评 
阅读(1549) | 评论(1) | 收藏(0)
2014-11-21 02:02:33 
        本文是对《科学也许就是数据压缩》(www.swarma.org/swarma/detail.php?id=18608)一文中观点的补充说明,希望通俗地了解其大概的网友可阅读原帖。





     此种观点认为科学理论实质上等价于一种专门压缩大自然的描述的数据压缩器。因此,衡量好的科学理论的标准就是压缩描述冗余的能力。例如,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设想我们要在有限精度的条件下尽可能精确描述给定球形区域内的静电场,没有充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的采样点数近似正比于区域的体积。了解静电学方程使得我们只需要以适当的精度记录其边界条件,这只需要近似正比于区域表面积的采样点数。用R代表球体的半径,我们说电磁学理论将复杂度从O(R^3)约化到了O(R^2).     也有人将这种观点推广到其他认知体系。Marcus Hutter的人类知识无损压缩奖可看做是基于同类观点设立的:最大限度压缩任意的人类知识(由维基百科的片段整合而成)的无损压缩/解压算法具有最强的理解力/对规律的洞察力/智能。
     统计推断领域的最小描述长度准则(MDL)是这一观点的数学基础之一。通俗而言,这一准则告诉我们:选择使得模型本身的描述长度(以Kolmogorov复杂度代表)和数据的(平均)描述长度(以香农熵代表)之和最小的模型。将这一准则从统计模型类比到一般科学假说就得到压缩主义。
     有趣的是...
阅读(1565) | 评论(6) | 收藏(0)
2013-09-21 07:45:05 

  信息与物理学:观察者的迷失“主体不属于世界,而是世界的一种界限。”
——L.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5.632
  量子物理学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它告诉我们:观察者对这个世界的作用不能被忽略,观察对象必定影响对象;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也许当你没有看月亮时,是不能说月亮在那里的;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的意识塑造着现实……
  以上全部都是误解,尽管其中有些是在主流物理界也盛行过颇久的误解。并且这里不存在对量子物理进行修正的问题,原本它就不包含这些属于诠释层面的东西。
  尽管本文试图论证的观点或许对于对物理学抱有错误期待的读者有些绝望,然则本文依然会探讨怀有这些期望的读者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信息的物理涵义,测量问题的解答方法,量子力学基础的多种诠释,熵增过程的起源,现实世界由计算机模拟而成的可能性等。只是不能期待笔者会对这些问题给出令人浮想联翩的答复,因为笔者试图做的是:从不同角度,分析某一类误解的成因并予以批判。
1,      海森堡的显微镜
有趣的是,海森堡本人对不确定性原理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在【1】中,他企图使用被比喻为“显微镜”的测量设备来说明这一原理。在这个假想实验中,电子依然作为经典粒子出现(换言之,确实具有一定的位置和动量),在观察者试图测量电子的位置时,必须利用一定波长的光子进行探测,而电子对光子的...
阅读(5793) | 评论(7) | 收藏(2)
2014-10-06 09:23:06 

  Rolf Landauer的工作表明:事实与Von Neumann,Gabor和Brillouin等优秀学者的直觉并不相符:只有将信息摧毁的运算会伴随着耗散,以Landauer命名的原理量化了信息擦除和熵增之间的联系,换言之:只有逻辑不可逆的操作必须以热力学意义上的不可逆过程执行。Landauer指出:可用添加保存计算历史的流程等方式杜绝消灭信息的不可逆操作,将计算改为可逆,从而可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计算节能(至多节约到0)。Landauer本人猜测:可逆计算将会受到比普通的计算更加严重的限制:一者是可能无法执行所有可能的计算(如果不存在图灵完备的可逆模型),一者是保存计算历史会导致垃圾信息在内存中积累,从而给整体计算添加一个随着问题规模指数飙升的空间复杂度的负担。这两点(尤其是后者)会导致可逆计算无法进行复杂的工作。
Charles Bennett进一步发展了可逆计算的理论,证明了Landauer的限制完全是多余的——不耗能的可逆计算能力几乎一点都不弱于传统的计算!通过名为Lecarf-Bennett反演的技巧,一台可逆通用机可以完全模拟任意的图灵机,并且每一步都能自行将计算历史可逆地消除,至多以计算时间4倍为代价。当然,只将经典计算可逆化是不足以保证计算不耗能的,逻辑可逆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Edward Fredkin 和Tommaso Toffoli的撞球计算机可以看做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可逆计算理想模型,它演示了从底层直接进行无耗散的经典计算是可以符合物理直觉的。


图1 Lecarf-Bennett反演通过进行正逆两重计算的途径...
科普 
阅读(2647) | 评论(2) | 收藏(0)
  “设想如果P等于NP……想像一下所有会用消元法的人就能成为高斯,凡能欣赏交响曲的人就都能成为莫扎特。”
——Scott Aaronson


本文简单地谈及Scott Aaronson的综述《NP-complete Problems and Physical Reality》(arXiv:quant-ph/0502072)中特别有启发性的地方。


1,关于可物理实现的计算的讨论除了能帮助理解计算以外,同时也能帮助理解物理规律本身。(也即是:认为计算是物理规律的一部分,类同CTD命题的精神)
2,只要对量子力学中算符的线性要求做些微的放宽,例如,温伯格引入的非线性算符(这些工作出现在温伯格试图研讨的所谓非线性量子力学中)得到允许,则我们可以在新型量子计算机上用多项式时间解决PSPACE完备问题(NP完备自然不在话下)。
3,量子力学的隐变量诠释,虽然实验结果对其非常的不利(局域性隐变量几乎已经被贝尔不等式判决实验彻底终结),但至今也不能将这种可能性排除(例如,玻姆的量子关联势诠释,包含非局域性的隐变量。或者所有认为实验者选择测量所用基底的操作会被预决的诠释,这使得目前所实施过的所有贝尔不等式判决实验的至少一个前提失效)。
假定满足一定要求的隐变量诠释正确,并具有可观测效应,则我们可以用多项式时间解决图同构问题(en.wikipedia.org/wiki/Graph_isomorphism),虽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一结果能给予我们快速解决NP完备问题的计算能力。
4,综合考虑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效果,确切而言,黑洞...
阅读(2003) | 评论(3) | 收藏(0)
2014-03-14 14:56:54 
  ttp://www.cs.brandeis.edu//~pablo/complex.maker.html对人们试图去量度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的努力有较为全面的概括。
...
阅读(1365) | 评论(0) | 收藏(1)
  以下引自Gregory Chaitin著《Information-theoretic incompleteness》:(翻译则来自本人)In summary, let me tell a story from ten years ago, from 1979, which was the centenary of Einstein′s birth. There were many meetings around the world celebrating this occasion. And at one of them in New York I met a well-known physicist, John Wheeler. I went up to Wheeler and I asked him, “Prof. Wheeler, do you think there′s a connection between 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 and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Actually, I′d heard that he did,so I asked him, "What connection do you think there is between 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 and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总而言之,我讲个十年前的事情。那一天是1979年爱因斯坦诞辰纪念日,在纽约的庆典会议上我遇见了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我走上前去提问:”惠勒教授,您认为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间有联系吗?“事实上,我听说他深以为然。所以我问了:”您以为这两者间的联系是什么呢?“This is what Wheeler answered. He said, ”Well, one day I was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nd I went to G¨ odel′s office, and there was G¨ odel..." I think Wheeler said that it was winter and G¨ odel had a...
阅读(1980) | 评论(6) | 收藏(0)
总共2页 1 2 >跳到
2012-2022 www.swarma.org, all rights reserved